越來越多人抱怨,現在買得起車卻不一定養得起,維修價格高日益成為車主用車的一大負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4S店維修價格過高,而在高價背后則是整車廠商涉嫌縱向壟斷。
繼2月國家發改委表態正對汽車配件縱向壟斷做外圍調查后,3月初,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連同維修、保險及零部件業等的業內人士,共同呼吁打破整車廠商和4S店在汽車后市場的壟斷,以推動汽車維修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壟斷推高零配件價格
一把汽車鑰匙弄丟了,如果在4S店要2000多元,而汽配城不到200元就可配好,汽車后市場領域,這種情況并非個別現象。幾乎所有零配件在4S店購買都比一般維修企業貴數倍。在此背后,是整車廠商對汽車配件流通的壟斷。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整車廠商對汽車配件的壟斷已經形成了一條利益鏈:以進口整車企業為例,它向零部件企業采購配件,然后再加價50%-100%銷售給4S店,4S店再加價50%-100%賣給消費者,最終一臺進口車零部件總價格是汽車本身的3至5倍。國產車型可能會低一些,但加價也在25%左右。該人士透露。
為了讓車主到4S店消費,整車廠商普遍要求上游零配件制造商簽署協議,以保證其提供的配套產品不會私自流向售后市場,而只會通過它們向4S店供應;正是依靠這種對零配件去向的壟斷,整車廠商得以大幅抬高零部件的價格。
除了配件渠道壟斷之外,汽車廠商還封鎖汽車維修技術信息,造成綜合類維修企業先天技術不足,難以與4S店展開正面競爭。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產業政策研究室主任、總工程師黃永和說。
目前,按照流通渠道劃分,國內配件主要分為原廠件和副廠件兩類。在整車廠商的壟斷之下,一般維修企業根本無法從正規渠道獲得原廠配件;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副廠件生產源頭和流通渠道比較復雜,造成很多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配件充斥市場,讓一般維修廠更難爭取客戶。
打破后市場壟斷刻不容緩
整車廠對中國配件市場確實構成了縱向壟斷,黃永和稱,目前立法單位正在建議有關部門做出政策調整,擬通過條例的方式,打破汽車廠商對原廠配件渠道的壟斷和對零部件供應商的限制,同時對產品信息予以公開。
業界普遍認為,整車廠商之所以能夠隨心所欲控制零配件價格,與2005年出臺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有關。該辦法有兩條規定保證了整車廠的壟斷地位,其中第18條規定:對未經品牌銷售授權或不具備經營條件的企業,不得提供汽車資源;第25條規定,汽車品牌經銷商應當在汽車品牌供應商授權范圍內從事汽車品牌銷售、售后服務、配件供應。
一個好消息是,今年年初即傳出消息稱商務部有意對《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進行修訂,針對整車廠商壟斷零配件的問題應該在新版管理辦法中得到修改。另一方面,整車廠商的壟斷做法與《反壟斷法》相沖突,即使按照該法律亦應該進行修改。
事實上,為避免整車廠商壟斷,歐盟《汽車行業豁免法規》(EU461/2010)及實施指南,明確規定汽車制造商必須毫不延遲地公平地向授權維修商和獨立經營者公開汽車維修保養技術信息。有了歐盟這個樣板,國內的整車廠商不應該繼續以涉及商業機密為借口,不予提供原廠配件和技術信息。交通部道路運輸司一名負責人表示。
新華信聯合總裁和CEO林雷預計,主要包括汽車維修服務的汽車售后市場在2012年的產值在4000億元,到2015年,產值將達到7000億元。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蛋糕,整車廠商及其附屬的4S店顯然不應一直壟斷下去,從長遠來看,這種壟斷不利于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
|